miércoles, 30 de noviembre de 2011

家乡秋澄何公祠年久荒废失修 旅委恩平籍何氏宗亲募捐善款拟重修祖祠


/图 记者 黄健能

座落在恩平市沙湖镇蒲桥蓢秋澄何公祠,始建于1885年,国民政府要员何应钦曾题写秋澄何公祠大字。为了保护该古祠堂何门寡妇及其后人当祠堂公守护祠堂60多年。恩平文化部门对公祠进行了文物登记、评估鉴定列入政府文物保护名录。当年的何公祠青砖碧瓦雕粱画栋金碧辉煌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年久荒废失修目前崩漏不堪。

为重振族光,团结宗亲,最近由家乡父老成立了理事会,发出重修秋澄何公祠倡议(重修经费按家乡理事会核算,约需人民币100多万元),号召海内外恩平籍何氏宗亲,慷慨解囊,以共成善举。而旅委恩平籍何氏宗亲不甘人后积极响应家乡父老倡议成立委内瑞拉何氏宗亲捐款支持家乡重修沙湖秋澄何公祠筹委会”,并向旅委何氏宗亲发出捐款倡议募款修葺祠堂。

当年海外游子汇款修建华侨新村

何秋澄祖公是栗祖世系从新会司前何村鹤边里(明朝1360间)迁入恩平市沙湖何氏宗亲之始祖秋澄何公祠座落于恩平市沙湖镇蒲桥蓢,与开平市一水之隔。据祠堂守护者、现年83岁的何林球及其74岁的三弟何林俊介绍,120多年前,恩平沙湖塘口村何氏已开族了12条村自然村,何族人商建一座祠堂纪念其开族始祖何秋澄。何族人在蒲桥蓢购地,于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兴建,建至十三年(1887年)十一月十五日卯时进火大吉,以后每逢正月初七日拜祭。随后,何氏海外华侨陆续汇款回来,在祠堂后面建起一条三、四十户人家的华侨新村。

秋澄何公祠由民国要人何应钦题写

民国时期,华侨新村的何氏后裔大多出国了,村中几户人家因不堪贼匪骚扰和洗劫,他们只好舍弃新村返回各自的旧村,至今仅剩一片残墙断壁。何氏兄弟说,由于祠堂有人守护,避过了被他人拆毁的命运。1935年,历经半个世纪的何族祠堂重修了一次。重修祠堂时,由沙湖镇锦岗村籍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的旅美华侨何宜华,请与一起参加辛亥革命、时任国民政府要职的何应钦题写秋澄何公祠大字,勒石镶嵌在祠堂门口正上方。文革时期,了文物免遭破坏,字被涂抹石灰,目前已清除石灰,露出“秋澄何公祠”大字及“何应钦”的落款。

门寡妇及其后人守护祠堂60多年

何林球小时候,在家乡沙湖屋岭村的房子倒塌了,其父何如益、母余振好带着五个儿女远走开平三埠以修补竹器箥箕、米筛手艺为生。因是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经常轰炸三埠,生命安全无保障。为了逃命和减轻生活压力,何家父母把只有十几岁的大女儿嫁给当地人。何父离开三埠到开平农村修补竹器,何母则拖带四个儿女返到恩平牛江婆髻钨矿场捡拾尾矿碎换钱,艰难度日。

1943年,恩平、开平等地发生大饥荒,流行瘟疫,何父不幸染上瘟疫病故了,何母成为寡妇。1944年,拖儿带女的何母捡拾的碎矿无人收购,断了生活来源。孩子饥饱无常刺痛了何母的心,瞅准本族有两亩旱地可耕作,每五天有一斗米(约10斤)公偿报酬的秋澄何公祠管理职位已空缺三年的机会,向族长提出令族人震惊的要求,愿意祠堂公管理祠堂。女人主动提出当祠堂公是破天荒的,更何况还是一个寡妇。经过几多请求,族长终于同意何母带着孩子当上了祠堂公,吃、住在祠堂,负责祠堂日常清扫,何氏宗亲结婚在祠堂的更号、何氏子弟读书成绩公榜等仪式。

1952年恩平土改后,管理祠堂的报酬没了,土队把祠堂两侧的附屋分给何家三兄弟居住。文革时,秋澄何公祠受到多次冲击,虽然何家全力保护,但祠堂内的屏风、椅桌等能搬动的物品都被一扫而光。1981年,享年86岁的何母当了三十五年祠堂公谢世了,何家兄弟扛祠堂公的旗帜又走过了三十年。十多年前,何家三兄弟分别在祠堂侧边县城建起了小洋楼,与后辈住上了新房。何家大哥去世多年了,年迈的何家大嫂无法割舍对祠堂的感情,至今独自坚守在祠堂内。何氏兄弟说,他们分别从各自的工作单位退休了,与晚辈一起继续担起祠堂公职责,无怨无悔。

110年前祠堂曾水淹达两米七

秋澄何公祠内,何林俊指着右砖墙壁上高低不一的五行毛笔字对记者说,这些都是祠堂被洪水浸淹的历史记载。经辨认并用钢卷尺丈量,被洪水淹浸最深的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四月廿七日,达2.7米,其次是1998年6月25日的2.36米,依次是1968年四月廿七日的2.30米、民国廿五年(1936年)七月二十五日的2.15米、1951年五月四日的1.96米。何林俊说,这些民间的水文记载,可以为官方补充本地历史水文记录的不足。

秋澄何公祠纳入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恩平市自200710月开展文物普查以来,经过600多天的艰辛工作,完成了恩平市所有镇(街)的田野调查工作任务,并对所采集文物点进行了认真、细致、严谨的采集、录入、摄影、测量、GPS卫星定位,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恩平市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状态、环境状况等。同时加大了对近现代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景观、老字号等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力度,将更多的文遗产纳入保护范围。着力围绕碉楼文化、华侨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采访调查,先后发现了新楼村引水渡槽、进职村五驳桥、连山郑氏墓、秋澄何公祠、清湖头村石将军等一批重要文物点。

向海内外宗亲募款修葺祠堂

何族德高望重、年届八旬的何卓平说,秋澄何公祠够保存基本完好,守护祠堂的何母及其后人功不可没。们表面是保住了何族祠堂,实质是保住了何族海内乡亲、海外侨胞的根,同时还保住了恩平的文物古迹。何卓平表示,秋澄何公祠的整体建筑物,祠堂内三只标示着庐江何秋澄堂绪乙酉始建恩邑蒲桥蓢处样的云石香炉,以1935年重修祠堂时,何应钦的秋澄何公祠题字、祠内墙壁的装饰字画等,都是恩平比较罕见的历史文物,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文物登记、评估鉴定,目前已列入政府文物保护名录,并向海内外何氏宗亲募款修葺祠堂(详细倡议书见12版)。

相关链接:

应钦与何宜华

应钦(1890-1987),字敬之,贵州兴义人。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33年任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与日本签订屈辱的《溏沽协定》、《何梅协定》。1934年授一级上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4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19485月任国防部长,19493月任行政院长,8月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员会主任委员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职,198710月在台北病逝。

何宜华,生卒年不详。《恩平何氏族谱》记载,何宜华,何秋澄第18孙,恩平市沙湖镇锦岗村人,旅美华侨,革命先烈。早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与孙中山议政于省府,死后葬于广州黄花岗滇军坟场。

No hay comentarios:

Publicar un comentario